禾谷缢管蚜在扬麦16上取食定位表现的观察开题报告

 2023-02-10 16:10:1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危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1]。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目前,国内研究较多的是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在小麦生长后期的垂直分布及生态位[2],主要分布于小麦穗部和中上部叶片,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接近;以及麦田中后期麦蚜及其天敌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3]。

而在国外,在2003年及2014还有发表的关于麦蚜取食小麦的生态位的研究及麦蚜EPG的实验[4][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在一定的时间梯度上观察有翅禾谷缢管蚜在小麦上的取食生态位并记录,为利用其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和准确的农药喷洒打下基础。

研究内容:本课题以小麦上的有翅禾谷缢管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定时间内禾谷缢管蚜在扬麦Y16上取食部位的观察分析,确定禾谷缢管蚜在扬麦Y16上的取食生态位。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饲养足够量的有翅禾谷缢管蚜成虫。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1.培养种植扬麦Y16首先,在温室内种植培养20盆扬麦Y16,每隔2天浇一次水。

在出麦苗的时候,每10盆套上一个隔离网,分为A、B两组,防止外界的其它昆虫的侵入。

同时每次浇水时,将A组的扬麦Y16上的蚜虫人工全部除去,确保A组网内和麦苗上没有蚜虫。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课题以扬麦Y16上的禾谷缢管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定梯度时间内观察禾谷缢管蚜在扬麦Y16上的取食分布,弥补了使用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时会出现的人为误差,统计分析出禾谷缢管蚜在扬麦Y16生长后期的取食分布位置,便于禾谷缢管蚜的生物防治,减少环境污染。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4年9月--10月在温室中种植培养扬麦Y16共20盆,10盆一组分开种植。

2014年10月--11月 每隔两天浇一次水。

对于第一组,及时人工去除扬麦Y16上的蚜虫,防治蚜虫侵害小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