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褐飞虱种群年际变化规律开题报告

 2023-02-13 09:46:1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褐飞虱是亚洲地区一种远距离迁飞性水稻害虫,因其刺吸水稻汁液和阻塞微管束系统,造成水稻冒穿并且作为病毒媒介对严重威胁水稻生产。

对于迁飞性害虫,前期迁入虫量往往决定了后期发生程度的高低。褐飞虱约有60%年份由迁入虫源基数决定当年后期发生程度,称为基数发生型,尚有40%年份为天气决定型或虫源、天气复合型(王海扣等,1997;1998)。在我国经历的十次褐飞虱大暴发年(1974、1975、1982、1983、1985、1987、1991、1997、2005和2006年)中,1987、1991、1997和2006年为基数型暴发年份(程遐年等,2003;Huetal.,2010;翟保平和程家安,2006)。因此,褐飞虱的虫源地分布及其发生情况对后期发生的预测预报至关重要。

以往研究表明,喜温暖,抗寒能力弱,褐飞虱的发生与当地的天气条件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褐飞虱空中迁飞下限温度12℃,上限温度为27℃,适宜温度为17~22℃。在春夏季向北迁飞期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到达迁出地后,虫子则不能迁出;迁入地一般常在槽线,切变线的南侧,秋季回迁时则相反,常迫降在槽线,切变线或锋面的北侧的冷区中。(程遐年,1979;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稻虱组,1979;广西褐稻虱研究协作组,1979;广西农科院植保所,1976;邓望喜,1980;全国褐稻虱科研协作组联合测报网,1982;四川、贵州、云南三省稻飞虱科研协作组,1977;杨家鸾,1982;朱绍先,1982;朱耀沂,1986)。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日益严重,中南半岛冬季温度明显上升,而我国华南稻区褐飞虱前期迁入始见期提前,迁入量增加,相应地造成我国褐飞虱大暴发的概率大量增加(Huetal.,2010)。自1967年朝比奈,鹤冈在日本西南的海洋气象站(29N,135E)发现大群飞虱越海迁飞以来,关于褐飞虱迁飞与气象条件课题相继开展。因此,进一步分析与研究褐飞虱迁飞规律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对于准确地掌握褐飞虱爆发的发生规律,有针对性的采取积极有效地防治措施遏制褐飞虱为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分析我国皖南地区种群变化规律

研究内容:利用徽州、潜山两个地区1975~2007年和1986~2009年的褐飞虱灯诱数据,用excel工具进行气象卫星数据处理,通过数据分析,进一步探讨褐飞虱种群变化规律与降水和气温的关系。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确定始见期、高峰期数、如何对几十年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如何进行相关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1)褐飞虱灯诱数据的收集和筛选

(2)下载气象卫星数据

(3)将有关数据归纳整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创新之处:通过近30年的数据进行年际比较从一个角度来分析气象条件与褐飞虱种群变化的关系。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进展:初步证实了降水和褐飞虱和高峰期的相关关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