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研究目的、意义
大豆(Glycine max L.)起源于中国,是重要的植物蛋白质和食用油脂来源,作为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在食品工业和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数据,2014年全球大豆播种面积为11771.8624万公顷,总产达30843.6056万吨,而我国大豆播种面积为673.0668万公顷,总产达1220.1173万吨(http: //faostat3. Fao. org/home/E);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2014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为7140.31万吨,而出口量为20.71万吨(http://data.stats.gov.cn);根据中国国情,中国人口众多,又是大豆生产和消费的大国;因此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至关重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生产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限制,而干旱等非生物逆境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逐渐加剧,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通过深入研究大豆耐旱性有望解决此棘手的问题(李兆南等,2011)。
干旱是世界性问题,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34.9%,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2.5%,其中半干旱地区占21.7%,半干旱地区是我国旱地农业的主要实施区域(刘学义等,2009)。干旱导致农作物减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2014年全国农作物受旱灾面积12271.7千公顷,受旱灾影响绝收1484.7千公顷(盛来运,2015)。大豆需水量较高且根系不发达,是豆类作物中对缺水最敏感的一种,在所有影响大豆产量的因子中,干旱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最为严重。鼓粒期干旱,会影响籽粒的发育而产生秕粒,同时籽粒变小,百粒重降低,从而降低产量(刘学义等,2009)。干旱对大豆产量影响具有范围广、程度大的特点,干旱引起大豆减产相当于其它不良因子损失的总和(王伟等,2015)。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1)通过大豆自然群体各材料的抗旱表型性状筛选具有不同抗旱等级的材料。
(2)结合分子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与耐旱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1)大豆耐旱材料筛选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温室内分别对盆栽大豆苗期、成熟期进行干旱处理。苗期测定株高、主根长、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株高生长速率;成熟期测定株高、主根长、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株高生长速率、单株产量、粒数、结荚数、百粒重、主茎节数。应用SAS软件对表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获得大豆抗旱品种。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1)试验材料的创新,本试验的材料由197份江淮大豆育种种质群体、8份重组自交系群体亲本和5份已经公认的抗旱性材料组成,共210份。
(2)本研究中选用的江淮大豆育种种质群体已进行了高密度分子标记(拥有61166个SNP标记),可以实现大豆耐旱性QTL的精细定位,确定大豆耐旱候选基因。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2015年
7月:查阅相关文献,明确实验研究背景与意义,确定实验方案。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