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的人格化传播——以“央视新闻”为例开题报告

 2023-02-23 10:39:2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学界对央视新闻的研究屡见不鲜,其中,对节目和内容本身的研究较多。近年来,央视新闻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先后创立了账号,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用户。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央视新闻依旧发挥着传播主流价值观和舆论导向的作用,不同的是,呈现的形式更多元化,出境的主持人、记者更加具有亲和力,内容呈现的方式、平台更加多元化,曾经遥不可及的权威媒体如今与观众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了。

对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人格化传播特点及其效果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理论价值和技术可操作性。一方面,既往对人格化传播的研究往往落后于媒体实践,且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因而属于现象层面的探析,缺少对其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随着碎片化、社交化、情感化等新型媒介传播特点出现,人格化传播的研究应该朝着更加综合、微观和受众本位的逻辑和视角转向,以挖掘其内在机理,检验其理论价值,这也是本文力求突破之处。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从央视主持人、vlog新闻的传播、网红记者三个方面研究央视新闻在人格化传播上的共同之处。

2.利用b站、抖音等不同平台的平台特质,研究央视新闻在不同平台上针对不同的受众采取的不同的人格化传播的策略以及取得的具体的传播效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有一些文章通过对样本的内容分析研究了央视新闻、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在B站、抖音等平台上的传播经验,考察了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风格、宣传策略和传播效果,但从人格化传播的视角对主流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的文本依旧不多。

将主流媒体传播放入传播学视野之下,史臣在《社交媒体语境下的人格化传播策略研究》中认为人格化传播是凸显强调“人”在传播中的作用,赋予传播主体、传播符号和承载的精神内容人格化特质以及人格化传播中存在的弊端,如主观性强、个性雷同、人格分裂等问题。学者秦琼在文章中论证“人格化”的突出特点,在强调交往和联系的社交媒体中,其传播者表现的“人格”是必不可少同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部分。

针对人格化的具体表现,学者从主体、内容以及情感等方面加以总结。高贵武、滕泽人提出人格化传播体现为传播主体的人格化,传播符号的人格化以及传播过程中的富有感情。陈虹认为人格化传播具有模拟人际传播、能动传播信息、注入情感传导的特征,进而提出人格化传播策略:塑造平等交流氛围、感情与理智结合、减弱表演痕迹。 但目前针对新媒体的人格化传播研究,多通过简单的文本分析,将人格化作为传播技巧的运用,较少使用实证分析方法,针对人格化所反映的传播效果和趋势进行系统理性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吴晔,樊嘉,张伦.主流媒体短视频人格化的传播效果考察——基于《主播说联播》栏目的视觉内容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02):131-139.

[2] 郎劲松,沈青茁.政务短视频的人格化传播:呈现与驱动 ——基于政务抖音号的实证分析[J].新闻与写作,2020,(10):39-46.

[3] 喻国明,杨颖兮.横竖屏视频传播感知效果的检测模型——从理论原理到分析框架与指标体系[J].新闻界,2019(05):11-1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