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女性形象的传播对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更加显著的开放性,互动性特点。受众的活跃度更高,话题发酵更快,波及面更广,因此也会产生更加深刻的社会影响。当下的数字电视、互联网、短视频、自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作为社会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在当代女性形象的塑造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社会心理以及社会价值观。
一方面,客观积极的女性形象传播可以展现女性独特的时代魅力,推动社会价值观和女性的积极融合;而另一方面,带有性别偏见的污名化评价——如当下热议的“佛媛”等词,则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加剧男女对立的社会局面。因此,对于新媒体环境下女性媒介形象的研究可以对女性媒介形象的建构起到一定引导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旗袍是中国传统女性服饰的代表,旗袍的美是东方女性含蓄式的美,它线条简洁、色彩绚烂、风格优雅,是最具风情的女性符号之一。媒介技术的发展给旗袍文化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但娱乐至上的媒体文化,也使旗袍文化的传播在内容上变得平面和浅薄,旗袍对于女性形象建构的奇观效应表现得非常明显.在当代社会,只有保留传统文化形而上的美感,摒弃形而下的奇观再现,以人为本,守正创新,改善传统文化传播的程式化,才能使旗袍文化的传承与女性网络形象的塑造建构有效融合。
如何正确传承优秀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时代课题.现对抖音“旗袍”类短视频进行研究,以媒体奇观理论为视角,揭示旗袍作为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播现状及女性形象的传播困境,并就如何突破这种传播困境提出建议。
写作提纲: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女性与传媒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至90年代的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之中。美国的传播学者塔奇曼出版《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标志着女性主义传媒研究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而中国关于女性和传媒的研究则相对起步较晚,1995年第四次妇女大会召开以后,关于女性和传媒的研究才逐渐发展起来:我国传播学者潘一禾于大会召开的次年在中国青年研究中发表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他》;刘伯红、卜卫在1997年发表了《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目前,关于新媒体中女性媒介形象的研究大致可以三类:网络新闻中女性形象传播、网剧中的女性形象传播以及自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传播。
1.网络新闻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样本均来自于抖音都视频平台,选择抖音是因为抖音作为当下最具有代表性的短视频平台,其用户数量庞大,视频类型多样,对热点的传播具有引领作用。
为确保研究的时新性以及探索抖音“旗袍”热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将研究跨度定位于 2022年 1 月 1 日至 2022年12月 31 日。
对于研究结果的撰写主要通过内容分析的变量统计进行多维度比较。
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刘瑜.中国旗袍文化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3]周婵.从柳岩看网络对女性形象的塑造[J]. 新闻前哨.2013(10)[4]张韵韵.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女性形象[J]. 智富时代.2017(08)[5]隗辉.网络直播环境下的女性媒介形象异化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20(12)[6]胡进.基于大众媒介传播的女性社会角色重塑研究[J].新闻论坛.2016(03)[7]赵丹.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网络红人身体消费现象的文化解读[D].宁夏大学.2017[8]季梦宵.国内网络自制剧的性别分析[D]. 陕西师范大学.2016[9]郝驰原.“徽商”家族剧的女性形象建构[D].浙江师范大学.2016[10]王裴裴.性别社会学视角下的本地新闻中女性形象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15[11]赵丹.新媒体环境下的女性形象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6(08)[12]韩贺南.被“凝视”与被“驱逐”——女大学生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审视[J]. 现代传播.2004(03)[13]黄克非.近代媒体图像中的百美图[J]. 新闻传播.2013(12)[14]陈亚男.从新浪微博看新媒体时代的女性形象[D]. 东北师范大学2013[15]管雪.女性网络红人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 2011[16]杨珍.“被看的女人”——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符号学批判[D].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17]康熠.网络游戏女主播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18]Lynne . Images of Women in Advertising Both Consumer and Object of Consumption.Media Asia [J].2016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