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居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背景下水污染问题依然严峻,虽然近年来对于水污染治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因为技术水平以及思想意识等方面的限制,导致治理效果十分有限。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利用,专业技术对水质进行监测对实现水资源有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重视水质采样质量管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为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指导依据。水质监测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部分,对其进行采样质量管理是保证水环境监测数据性、代表性以及准确性的前提,对于环境管理工作能够科学开展具有关键性影响。监测数据以及信息质量作为环保部门水资源管理与利用方案制定的科学依据,同时也决定了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的方向。
本论文主要探究关于环境检测水质采样质量管理的流程,以及如何提升采样效率分析能力。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关键问题:
质量管理能够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当前,在环境现场监测过程中,往往受到检验机构质量管理环节影响,最终影响监测机构出具的结果。同时,最终监测结果能够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工作提供依据,能够为环境监测、环境保护部门提供指导。强化质量管理工作,采取全面系统的质量控制,能够有效地保证环境现场监测结果准确性。
难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前言
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与大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且对于环境监测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高。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程度相对比较严重,如土壤重金属污染、水污染等等。各级环境监测人员必须要积极采用各类环境监测技术来进行监测与保护工作。在这其中,水质监测是其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重视并强化环境监测水质采样的质量管理,能够使其检测的结果更具代表性、准确性与真实性。同时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的基础与前提,也是保护环境相应措施制定与实施的基础与保障。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的监测,尤其是水质监测工作是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内容,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与依据。
2、概述
4. 研究方案
(1)南京大学环境设计规划研究院长达四个多月的实习经历,对整个环境监测管理的流程进行一个系统的、初部的了解,再通过研究院的各种培训、现场实操,深入掌握环境监调查管理。
(2)大量查阅中英文文献,了解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对环境检测水资源分析管理的标准程序,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调查和思考。
(3)采用相应的方法,将实际的影响因素与文献结合起来,在原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调整。
采样点的确定
江河、渠道监测断面上设置的采样垂线数与各垂线上的采样点的设置应符合表 1 和表 2 的要求,湖 泊、水库监测垂线上的采样点的设置应符合表 3 的要求。
水面宽度(b) | 垂线数 |
b≤50m | 一条(中泓线) |
50 m<b≤100m | 二条(左、右岸有明显水流处) |
b>100m | 三条(左、中、右) |
注 1:垂线布设应避开污染带,监测污染带应另加垂线。 注 2:确能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在中泓线设置垂线。 注 3:凡在该断面要计算污染物通量时,应按本表设置垂线。 |
表 1 江河、渠道采样垂线数的设置
水深(h) | 采样点数 |
h≤5m | 上层 a 一点 |
5 m<h≤10m | 上层、下层 b两点 |
h>10m | 上层、中层 c、下层三点 |
注:凡在该断面要计算污染物通量时,应按本表设置垂线。 | |
a 水面下或冰下 0.5 m 处。水深不到 0.5 m 时,在 1/2 水深处。 b 河底以上 0.5 m 处。 c 1/2 水深处 |
表 2 江河、渠道采样垂线上采样点的设置
水深(h) | 采样点数 |
h≤5 m | 一点(水面下 0.5 m 处,水深不足 1 m 时,在 1/2 水深 处设置采样点) |
5 m<h≤10 m | 二点(水面下 0.5 m,水底上 0.5 m) |
h>10 m | 三点(水面下 0.5 m,中层 1/2 水深处,水底上 0.5 m) |
注 1:根据监测目的,如需要确定变温层(温度垂直分布梯度≥0.2 ℃/m 的区间),可从水面向下每隔 0.5 m 测定并记录水温、溶解氧和 pH 值,计算水温垂直分布梯度。 注 2:湖泊、水库有温度分层现象时,可在变温层增加采样点。 注 3:有充分数据证实垂线上水质均匀时,可酌情减少采样点。 注 4:受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实现底层采样的深水湖泊、水库,可酌情减少采样点。 |
表 3 湖泊、水库监测垂线采样点的设置
确定采样频次的原则
依据不同的水体功能、水文要素和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等实际情况,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取得最具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既要满足反映水质状况的要求,又要切实可行。
采样频次与采样时间
按照监测计划确定的频次开展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可按月开展。若月度内断面所处河流因自然原因或人为干扰使其河流特征属性发生较大变化,可开展加密监测。上年度内每月均未检出的指标,可降低采样频次。背景断面或者上年度内水质稳定为Ⅰ、Ⅱ类的断面,可降低采样频次,如按水文周期或季节进行采样。受潮汐影响的监测断面,可分别采集涨潮和退潮水样并测定。涨潮水样应在水面涨平时采样,退潮 水样应在水面退平时采样。仅评价地表水环境质量时,可只采集退潮水样。
采样前的准备
确定采样负责人,制定采样计划,采样器材与现场测定仪器的准备
制定采样计划
制定采样计划前,采样负责人应明确监测任务、目的和要求,了解监测断面周围情况,熟悉采样方法、水样容器洗涤和样品保存技术。有现场测定项目时,还应掌握有关现场测定技术。采样计划应包括:监测断面(采样垂线和采样点)、监测项目和数量、采样质量保证措施、采样时 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器具和交通工具以及现场测定项目和安全保证等。遇到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情况,可不采样或延期采样,并加以说明。
样品采集还包括采样位置,技术要求,采样方式采样量。
监测项目
根据监测目的,选择国家和地方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要求控制的监测项目。选择对人和生物危害大、对地表水环境影响范围广的监测项目。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区污染源特征和水环境保护功能,以及本地区经济、监测条件和技术水平适当增加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分析方法应优先选用 GB 3838 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标准分析方法;若适用性 满足要求,其他国家、行业标准分析方法也可选用。 选用的标准分析方法的测定下限应低于该监测项目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监测结果的表示应根据标准分析方法的要求确定,并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若双份平行测定结果在相对偏差允许范围之内,则结果以平均值表示。 若测定结果高于标准分析方法检出限,则报告实际测定结果数值;若测定结果低于标准分析方 法检出限,则执行 HJ 630 相关要求,也可使用“方法检出限”后加“L”表示。
5. 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
第 17-18 周:查找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阅读并归纳参考文献,先读综述性文章加深和拓宽对
环境监测这一领域的了解,再深入查阅这一领域的各方面的文献。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