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B1对猪2型圆环病毒体外复制的影响与机制探讨开题报告

 2023-02-12 12:29:2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简称AFT)是1961年首次从霉变花生粉中被发现的一类霉菌毒素[1],由曲霉属中的黄曲霉菌(A.flavus)和寄生曲霉菌(A.parasiticus)所产生[2]。

根据其分子结构与感染方式的不同,天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分为B1,B2,G1,G2,后来人们又在奶中分离到黄曲霉毒素的另外两种衍生物,即M1和M2[3,4]。

除此之外,人们还分离到了多种黄曲霉毒素的代谢产物、异构物和类似物,如P1、Q1、B2a、G2a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通过评估PCV2的感染和增殖状况、PK15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等指标,探究AFB1对感染于PK15细胞上的PCV2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理。

研究内容评估AFB1对PK15细胞的安全浓度;检测AFB1对PCV2感染和复制的影响;检测AFB1对感染了PCV2的PK15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运用荧光定量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来评估PCV2复制状况,分析AFB1对PCV2复制的影响,并通过检测PK15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探讨可能的机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 细胞培养和病毒接种无PCV1污染的PK15细胞培养于含有1% 10000IU/ml青霉素和10000μg/ml链霉素、4%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温度为37C,二氧化碳浓度为5%。

传代时用适当消化液(0.25%胰蛋白酶液)进行消化,吹打制悬,然后分装稀释,继续培养。

PCV2毒液接种于培养的PK15细胞,12h后弃去病毒液,经D-Hanks液洗后,加入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72h,反复冻融法收毒。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课题旨在研究黄曲霉毒素B1对2型猪圆环病毒在细胞上感染和增殖能力的影响,并试图对其机理进行探讨。

国内外尚未出现相关的文献报道,这是本课题创新所在。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月底3月底:学习PK15细胞培养、传代和病毒接种、收毒等技术4月初4月中旬:评估AFB1对PK15细胞的安全浓度4月中旬5月中旬:荧光定量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来评估PCV2在细胞内感染和增殖状况5月中旬5月底:检测AFB1对感染了PCV2的PK15细胞的氧化损伤5月底:整理数据,撰写研究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