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脾阴学说属于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阴虚的概念奠基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
脾阴是指藏于脾中的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血、津液、等精微物质,是人体阴液的一部分,是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脾阴在临床上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对脾阴的认识了也逐渐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发表脾阴理论相关的论文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对脾阴学说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探讨。
2. 文献综述
中医之脾虚与胃肠黏蛋白相关变化的研究摘要 从中医藏象学说上讲,脾的功能为运化水谷、疏布水液和精微物质、又具有统摄血液的作用,故前人称脾为后天之本。
脾虚证的特点是以消化和吸收障碍为主,脾虚证一直是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关注重点,目前对于脾虚证具有特异性诊断功能的指标极少,黏蛋白是全面研究整个消化系统、胃肠组织的结构组成及其病变规律的一种物质,近年来,对于各种黏蛋白的研究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因此借助其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将黏蛋白运用到到脾虚证的研究中,将会对该证的研究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关键词脾虚,黏蛋白,胃肠道1.中医之脾虚与现代医学的认识脾虚主要涉及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1、脾阴虚wistar大鼠模型实验方案:2、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来观察大鼠空肠MUC2、MUC3和MUC5AC的表达变化。
4. 工作计划
2022.01 - 2022.02:文献调研、实验准备,制定实验方案;2022.03 - 2022.04:对大鼠进行造模实验,实验后期取大鼠相关组织;2022.05 - 2022.06:整理实验数据,总结分析实验结果,补充完善,撰写毕业论文。
5. 难点与创新点
肠道黏蛋白的临床研究及实验性研究报道屡见不鲜,但从中医学的脾阴虚角度与滋补脾阴方药对肠道黏蛋白的治疗机制几乎无相关报道。
本课题还采用了多种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如Western blot、Real-time PCR、免疫荧光染色等,运用多种先进仪器,相比于传统的实验方法具有实验结果更准确,实验效率更高的优点。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