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中国对非援助始终是中非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贸易的深入发展,非洲巨大的市场日益受到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关注。为了实现经济发展,非洲人民做出了艰苦的努力。而中国政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非洲作为全世界最不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一直都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地区。中国与非洲各国的交流合作极大地促进了非洲国家政治独立、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始于1956年,无论处于任何发展阶段,我国对非洲的援助都从未停止。从万隆会议后大力支持非洲国家民族自强,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重点推动中非双方的平等互利与共同发展,再到十八大后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元首首访非洲提出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对非援助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随着非洲在整个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对非援助成为我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非援助分配的经济学分析研究在不同阶段和环境下中国对非援助的经济效益与影响,探讨中国援助的价值以及对非洲的经济增长的作用,发现中国援非项目的待改进之处,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国家形象和援助效率带来有效建议。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主要从文献综述、中国对非洲援助分配现状的分析、中国对非援助分配在中国发展不同阶段所受的影响及变化分析、中国对非洲援助分配的经济学实证分析、结论研究与建议这五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对非援助分配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三类:空间、经济和援助制度
第一类是空间因素。黄振乾(2021)在对非援助在空间分配方面研究设计的核心是将援助项目数据的位置和PRIO-GRID地理网格进行匹配,进而捕捉中国对非援助项目的地理空间特征。发现中国援助项目选址倾向于靠近受援国的首都和相对发达地区,避开边缘族群地区,受该国资源分布的影响则不显著。中国援助项目的空间分配不仅和中国对外援助政策有关,也受到受援国国内政治博弈的影响。邵静(2020)利用2000—2012年中国对非援助(Aid)与OECD对非援助(ODA)在非洲44个国家的数据,对比分析了二者的时间推移及国别分配特征,构建 Aid 和 ODA 静态面板模型,定量识别了二者的空间趋同关系。主要结论如下:① 援助金额大幅增加,时序相关性明显,受援国规模位序升降趋同,时间推移上呈同步性;② 地理匹配度高,重点援助国高度雷同,空间分布上呈同质性;③ Aid与ODA间存在稳健、显著的正向关系,响应方式具有一致性,但Aid对ODA响应程度更为敏感、强烈;④ 人均GDP和营养不良发生率是影响援助的2个强有力的因素,影响机制具有相似性。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2月完成并提交开题报告
2022年3月初 完成初稿
2022年3月到5月初 完成论文修改、查重及翻译工作
5. 参考文献
[1]杜华斌. 中非合作助力 非洲数字经济有望迎来新发展[N]. 科技日报,2021-12-06(002).DOI:10.28502/n.cnki.nkjrb.2021.006551.
[2]冯凯,李荣林,陈默.中国对非援助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21(11):21-36.DOI:10.13510/j.cnki.jit.2021.11.002.
[3]贺嵬嵬.非洲经济落后成因与中国援助价值[J].中国外资,2021(15):38-40.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