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和挑战也不断涌现,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制约着人民获取更多满足感与幸福感。经济社会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更亟待解决的是“蛋糕”分配的差异化问题,这直接体现在收入分配状况上。
同时,在我们的感知印象里,不平等这一概念很容易带来负面观感,但在我们去考量收入分配状况时,它仅仅代表了不同经济个体客观的分布状况及其偏离均等状态的程度,事实上并不涉及主观的价值判断,客观的收入不平等也并不完全意味着它不合理到为多数人所“厌恶”。不同个体或群体对收入差距的容忍度有别,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还会发生变动。所以要想分析收入不平等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就必须加入不平等厌恶的调节效应进行分析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旨在于研究收入不平等通过何种机制对居民幸福感产生怎样的影响,而在其中“不平等厌恶”的心理机制如何调节二者之间的影响和关联。
首先分析收入不平等的客观事实与主观感知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客观收入差距对个体容忍度的影响同时受到其感知差距的中介作用的影响,考虑客观差距是否为个体所感知,以及二者之间的传导过程,是分析不平等容忍度的重要环节。
人们的认知与态度受制于社会现实的,具有“差距感知效应”,民众很可能在现实之中不能准确感知客观真实的收入差距;个体在社会事实中的生活体验、社会经历也会影响到人们主观上对收入不平等的看法和态度;人们自身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社会态度等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既有研究对收入差距与幸福感之间的关联方面进行了很多程度的详尽的分析,但是多数研究没能涉及到“收入差距容忍度”这一关键概念去进行明确界定和探讨,乃至将其等同于“公平感”“再分配偏好”等态度感受。收入差距是一个客观指数,而幸福感是一个主观因素,我们很难直接用一个客观指标来衡量民众的主观情感,这就需要在其中加入“不平等厌恶”这一概念,将客观收入不平等与主观方面感知得到的不平等容忍度关联,从而衡量民众在收入结构变化中的幸福感的变化。
现有研究认为,收入分配差距确实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进一步来看,相对收入差距、收入分配公平感和家庭收入满意度对居民主观幸福感都有着正向的影响。绝对收入差距对居民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居民的收入分配公平感则可以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4. 计划与进度安排
决定论文主题的方向性,进行论文主题和关键研究方法的确定;以论文主题为中心,收集相关资料、中外文献并进行整理翻译;通过整理收集的资料,论证分析论文的可行性、实际性,确定论文题目和大致范围,进行开题报告;整合现有资料,构建论文大纲。根据检索到的数据和关联性依据查找的数据和相关材料,进行深化详实的论文编写工作,对论文编写过程中所发觉的问题,向指导老师请教并讨论其处理方案,并进行修改完善,预备论文中期检查;完成论文的初稿部分,优化论文的结构,润色语句,修改不当之处,补充不足之处;论文材料整合,最终定稿,为最终的答辩做好各方面预备,增强本人对论文内容的把握,设计论文答辩。
5. 参考文献
1973 The Changing Tolerance for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2013 EER Procedural fairness and the tolerance for income inequality
2015 JCE Globalization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social values The case of tolerance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