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在2019年之前,中国证券市场采取核准制的证券发行制度,在我国证券市场的早期,由于证券市场的法律不完善以及证券市场参与者的不成熟,核准制作为一种保障发行证券安全性的证券发行制度,有效的提高了证券的安全性。但是核准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核准制下企业ipo需要满足相应的盈利要求,并且受ipo行政管制以及股民“炒新股”的情绪影响,中国股票市场的ipo常常表现出较高的抑价率,这也就导致了新股ipo往往在短时间内存在数倍的股价增长,使得ipo定价的有效性受到了损害。2020年3月,新《证券法》发布并实施,提出推行证券发行注册制度,简称“注册制”,注册制下,新股上市不再需要监管部门的批准,而是由监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注册标准的新股即可上市交易。为了对全面注册制提供经验和实践,并且提升资本对于科技技术类企业的支持,2019年科创板首次进行了注册制试点。科创板的注册制改革放宽了上市证券的资格,更为重要的是不在设置企业盈利要求,将ipo下企业股票的定价交由市场决定,加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使得市场力量在股票定价中发挥决定作用,从而有效地改善ipo定价的高抑价情况。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由于A股市场仍未实施注册制,而科创板从设立之初就实行注册制,难以提供对照组。因此本文将从创业板入手,通过对创业板企业ipo进行分析,研究自注册制实施以来是否有利于企业ipo定价效率和准确度。研究表明,创业板施行注册制以来,ipo抑价的情况有所改善,ipo的定价效率得到提升。并且通过文字说明,注册制是如何提高企业ipo定价效率以及其传导机制,最后提出注册制改革中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能解决的问题,并且提出深化注册制改革效力的方法。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研究以科创板市场的注册制改革为主,研究自科创板设立以来ipo定价中与A股市场实行核准制下,ipo定价影响因子的研究,得出注册制改革对ipo企业定价效率的提高。
国内研究以宏观公司实证分析为主,进行回归操作等得出显著性,从而得出注册制改革的优势。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以创业板为例,构建多重线性模型,与主板企业形成对照,以多元线性回归为主,选取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从而得出显著性。数据来源于国泰安以及其他数据网站,在实证之前也会通过理论分析,得出注册制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实证中具体证明和量化。
5. 参考文献
1.Aharony,J.,C.J.Lee.,andT.J.Wong.Finan
- cialPackagingofIPOFirmsinChina.JournalofAccount
- ingResearch,2000,38(1):103-126.
2.Boulton,T.J.,S.B.Smart.,andC.J.Zutter. EarningsQu.lityandInternationalIPO Underpricing.The
AccountingReview,2011,86(2):483-505.
3.Ball,R.,andL.Shivakumar.EarningsQualityat
InitialPublic Offerings.Journalof Accountingand Eco-
nomics,2008,45(2-3):324-349.
4.Dorn,D.DoesSentimentDrivetheRetailDemand
forIPOs?.Journalof Financialand QuantitativeAnaly-
sis,2009,44(1):85-108.
5.Field,L.C.,and M.Lowry.Institutionalversus IndividualInvestmentinIPOs:TheImportanceofFirmFun- damentals.Journalof Financialand QuantitativeAnaly- sis,2009,44(3):489-516.
6.Huyghebaert,N.,andW.Xu.BiasinthePost-IPO EarningsForecastsofAffiliated Analysts:Evidencefrom a ChineseNaturalExperiment.JournalofAccountingandE- conomics,2016,61(2-3):486-505.
7.方军雄:《信息公开、治理环境与媒体异化———基于 IPO 有偿沉默的初步发现》,《管理世界》2014年第11期。
8.黄俊、李挺:《盈余管理、IPO 审核与资源配置效率》,
《会计研究》2016年第7期。
9.黄亮华、谢德仁:《核准制下IPO 市场寻租研究———
基于发审委员 和 承 销 商 灰 色 关 联 视 角》,《中 国 工 业 经 济》
2016年3期。
10.刘志远、郑凯、何亚南:《询价制度第一阶段改革有
效吗》,《金融研究》2011年第4期。
11.潘越、戴亦一、刘思超:《我国承销商利用分析师报
告托市了吗?》,《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
12.宋顺林、唐斯圆:《首日价格管制与新股投机:抑制
还是助长?》,《管理世界》2019年第1期。
13.宋顺林、唐斯圆:《IPO 定价管制、价值不确定性与
投资者“
炒新”》,《会计研究》2017年第1期。
14.邵新建、洪俊杰、廖静池:《中国新股发行中分析师
合谋高估及其福利影响》,《经济研究》2018年第6期。
15.汪昌云、武 佳薇等:《公 司 的 媒 体 信 息 管 理 行 为 与
IPO 定价效率》,《管理世界》2015年第1期。
16.魏志华、曾爱民等:《IPO 首日限价政策能否抑制投
资者“
炒新”?》,《管理世界》2019年第1期。
17.俞红海、李心丹、耿子扬:《投资者情绪、意见分歧与
中国股市IPO 之谜》,《管理科学学报》2015年第3期。
18.张学勇、陈然、魏旭:《承销商与重返IPO 表现:基于
信息不对称的视角》,《经济研究》2020年第1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立即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