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上海作为全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的城市,现正面临着老龄化日益突出的严峻挑战。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上海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比例首次突破百分之三十的关口,已到30.2%。然而根据预测,20年后的上海养老保险金缺口预计可达到300亿元,如果放任不管则会给本级财政带来巨大负担。而如何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来应对新时代的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作为一项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切身利益的长期系统工程,它对上海市的储蓄、投资、劳动就业、以及经济的增长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养老保险制度不仅对社会安全稳定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上海经济保持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近年来上海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已做出诸多努力,如打破养老金计发#8221;双轨制#8221;,那么这些新政策实施后是否有力地完善了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走势和发展如何,值得探讨。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旨在研究近几年来上海养老保险制度的动态走势、完善情况和还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上海储蓄、投资、劳动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本文研究将聚焦于在上海养老保险完善政策实施后上海养老保险制度的变化,并为今后发展作出预测。与此同时可以对上海养老保险有更全面认识提出建议。写作提纲:第一部分:引言和文献综述(1)背景分析以及研究意义(2)文献回顾(3)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第二部分:现状分析(1)上海养老保险的最新政策 (2)养老保险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第三部分:实证分析(1)通过数理建模评价一下新政策实施效果(2)通过时间序列预测上海养老保险的上调趋势和会造成的资金缺口趋势(3)上海养老保险与劳动就业等因素的关系。第四部分:结论及展望 论述上海养老保险的未来方向。提出对完善上海养老保险的建议。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对养老保险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主流学派,一是政治学派二是经济学派,他们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政治学派侧重从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和绩效来证明政治决策是制度变迁的内生变量;经济学派则侧重研究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在机理和经济绩效,进而分析养老保险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变量的互相作用。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模式,以期解决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保持现有制度框架下,深入剖析基本养老保险的运行机理合理性及其与经济的关系并尝试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养老保险金管理与运营、基金管理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等问题。而国内学者对于养老保险的研究还是主要集中在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城乡统筹方面。国内多项研究表明农村养老保险是薄弱环节,城市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从制度设计还是缴费方式上存在较大差距。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30日-2022年12月10日:完成选题 2、2022年12月11日-2022年12月31日:阅读大量资料并选取有用资料待用,积累最新信息,完成开题工作 3、2022年1月1日-2022年1月18日: 上交详细的论文提纲,等待老师的指导意见 4、2022年4月10日前:完成初稿: 5、2022年5月16日前:完成论文修改、定稿、外文文献翻译工作 6、2022年6月10日前:完成所有资料的整理、论文的再修改和装订,并准备好参加学院组织的论文答辩
5. 参考文献
[1] 李绍光,养老制度与资本市场,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05
[2] R Holzmann,A Word Bank Perspective on Pension Reform,Social Protection Discussion Papers,1998
[3] 肖严华,上海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路径分析与政策选择,2009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