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养老服务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全面发展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落实,2019年国务院进一步出台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但是,养老服务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供给需求不匹配、服务质量难以提升、后续发展动力不足方面问题突出。养老问题不仅仅关系个人和家庭,同时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息息相关,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密切关系着人民福祉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国际标准规定65周岁以上为老年人,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则规定60周岁以上为老年人。根据202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5亿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1.76亿,占总人口的12.6%,即使在2020年政策开始逐渐延迟退休年龄,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其带来的医疗、精神赡养等诸多养老问题,值得社会各界关注。那么如何抓住养老问题的关键点?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机理是怎样的?可行的措施有哪些?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在经济发展不均衡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的背景下,养老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而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无疑将显著影响养老方式的选择。本文先概述养老方式选择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理论,并对养老方式意愿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分类综述。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 2015 年度调查问卷中,“有子女的老人的养老主要应该由谁负责?”的问题,考察个人和社会的特征因素(如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自身健康状况、婚姻及子女数量等)对其的影响,对养老意愿选择的老年人口特征描述。通过影响因素分析找出现阶段养老市场的真正需求和发展方向,为如何实现精准养老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Chapman(2002)通过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对比研究,发现老年人最便捷、最经济的方式还是社区养老服务。相比于国外养老方式,国内的养老方式显然更加倾向于家庭养老,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国内众多学者对不同老年状态下不同养老方式选择开展了实证研究。聂爱霞、曹峰等人(2015)利用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在预设生活能够自理和生活不能够自理两种情形下,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二分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当预期生活可以自理时,老年人期望独居的比例最高;当预期生活不能够自理时,希望到机构养老和与子女同住的比例均提高。此外,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儿女数量、养老保险、受教育程度、居住地类型等均对老年人口的养老居住意愿有显著影响。
李敏(2014)根据实地调研数据,使用回归分析北京市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方式的现状及其发展现状,得出结论家庭养老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月收入等因素都会有显著的影响。年纪大、文化程度低以及月收入少的独居老人均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相比之下,年轻、文化程度高以及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可能性较高。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07.01至2022.11.01确定选题,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
2、2022.11.01至2022.12.10 确定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3、2022.12.10至2022.03.01撰写论文初稿,准备中期检查报告;
5. 参考文献
[1]李敏.社区居家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4,20(02):102-106.
[2]聂爱霞,曹峰,邵东珂.老年人口养老居住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5(02):103-108.
[3]张川川,陈斌开.“社会养老”能否替代“家庭养老”?——来自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4(11):102-115.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