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稻曲病(ricefalsesmut)是由有丝分裂真菌(半知菌)绿核菌属稻绿核菌[Ustilaginoideavirens(Cooke.)Takah]引起的一种水稻穗部的真菌病害[1],其有性态为VUhsiciamvirens(Nakata)E.TanakaC.Tanaka[2],异名Clavicepsoryzae-sativaeHashioka,系子囊菌门[3]。稻曲病主要危害水稻穗部,被稻曲病菌感染的病穗空批率增加,千粒重下降[4]。稻曲病的危害不仅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5-9],稻曲球中还含有对人畜有害的毒素,对动物的微管蛋白有明显抑制作用[10-12]。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而危害水稻的真菌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以及近年多发的稻曲病。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改革以及杂交水稻品种的推广,稻曲病呈现发病范围广、发病频率高、产量损失严重等特点,已上升为危害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13]。
虽然国内外对稻曲病的研究不少,但还有许多方面不甚清楚。如侵染循环中的初侵染源还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目的:找到水稻染色体上存在的相关抗稻曲病基因,并利用与这些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抗病效应分析。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实验材料:157个家系组成的大关稻(japonica)/IR28(indica)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inbredlines,RIL)群体。
试验方法:2013年夏季将家系及亲本种植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网室秧池中。每个家系种1行(15株),重复2次,高肥密植,株行距为12cm--15cm,单本种植,整个生长期不使用杀菌剂防病,其他措施按常规栽培管理。
病菌接种:采用高效引发稻曲病人工接种方法,在水稻孕穗破口前7d,下午16:00开始接种,用注射器吸取接种液,从穗苞侧面注入直至溢出(约1~2mL/穗),每个家系接种10株,每株接种3穗,以不接种的5株作为空白对照,接种后按常规措施栽培管理。
抗病性鉴定:接种后3周开始调查发病情况,计数接种穗的病粒数,以发病最重病穗上的病粒数为指标,调查重组自交系各个家系的发病株数和病级,并按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将每个家系的病情指数的原始数据经反正弦转化后的重复间的平均值作为表型值计算QTL。
4. 研究创新点
本实验有资深研究人员指导,在收集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找到了一些抗稻曲病基因位点,如水稻第10、第11染色体上存在遗传稳定的抗病位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3年8月10月,进行表型数据收集,统计,整理;
2013年8月到9月底,2014年2月--3月进行基因数据收集。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