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国民受教育水平在提升的同时,劳动力市场中出现了劳动者普遍受教育水平高于岗位所需的问题,即过度教育,劳动者的主观幸福感大大降低。由此提出过度教育与幸福度之间的关系:过度教育会降低劳动者的幸福度。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为了避免失业,人们往往会接受低于他们教育水平的工作,因此'过度教育'大多数都是非自愿的行为,这会使个人的主观幸福感降低。并且,过度教育所导致的高学历者就业率下降、各层次人才分布不合理、“高知低就, 学非所用”等现象也会大大降低劳动者的幸福度。解决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十分重要。
第二,从总体来讲,我国理论界未对过度教育现象的研究引起足够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还很不充分。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借鉴西方对于过度教育的研究经验,加强过度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对我国过度教育的现状做出科学的评价,找出过度教育存在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从而使知识劳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激发知识劳动者的潜能,使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1、介绍我国过度教育的状况并出过度教育存在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涌入市场,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高才低就、学非所用、知识失业等现象。我国在教育扩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过度教育问题。
2、过度教育的概念及测量方法:过度教育是指个人的受教育水平高于工作所需,从事了与自身受教育水平不匹配的工作,导致高才低就,或者出现了高学历失业人群,造成了人才相对过剩。通过以美国各职业的教育准入要求为测度基准的方法来测量中国的过度教育,发现我国过度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3、幸福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幸福感即评价者根据自定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针对过度教育能否给人带来幸福的问题,以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就业质量为衡量幸福度的标准。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过度教育研究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美英等国的研究成果在全球有较大的影响力;核心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欧美地区,形成了一个以迪特尔维尔斯特(Dieter Verhaest)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和一个以德国劳动经济研究所为中心的大型机构合作网络;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过度教育对个体的影响,以及“特殊群体'的过度教育三个方面;研究前沿包括教育不匹配、工资惩罚、工作满意度、技能不匹配、资质过度、职业教育等;《过度教育和收入:我们在哪里,我们应该去哪里?》《劳动力市场的过度教育》等论文和著作构成了该领域的知识基础。幸福理论是Dodge于1930年提出的。而心理学界认为,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人生活质量研究的一项标志,它'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目前,绝大多数的幸福感研究学者的研究理论都是根据外国学者Diener在1984年提出的幸福感所定义的:主观上的幸福感就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在主观上的情感感受。
国内研究现状:从我国过度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态势来看,国内的过度教育研究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已基本与国际研究接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有创新性的研究。具体而言,第一,有关过度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测量方法的介绍在国内已经较为全面。第二,基于大样本数据对过度教育发生率进行实证研究已非常普遍,也有纵向比较不同年份的比率和横向比较不同国别的比率的研究。第三,在过度教育影响因素研究中,从性别、学历层次、家庭特征、高校的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同地区、行业和岗位性质、所在公司或企事业单位的所有制与规模等因素,分析对毕业生或职工过度教育产生影响的研究成为重要关注点。第四,关于过度教育现状对职工收入、工作满意度等的影响研究,以及关于教育—工作匹配现状中教育过度、教育适度、教育不足三种情况下的不同影响的比较研究也有涉及。第五,出现了一些富有创新性的研究,包括从心理视角分析过度教育困境、测量我国过度教育的适度范围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过度教育现象日益明显,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而对过度教育进行持续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出现了过度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着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某些领域的不充足,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以及高等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期望与收益的不匹配等问题。因此,对过度教育问题的研究除了要我们继续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思路和内容之外,更要立足于我国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从而使这一研究在理论方面能够取得更大的进展,在实践方面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开始涉及幸福感领域的研究,90年代末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纳入研究范围。大学时期是可使人成长、成熟的时期,易发生各类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而通过对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完善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合格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论文开头由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涌入市场,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高才低就、学非所用、知识失业等现象,引出我国在教育扩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过度教育问题的现状。
论文的第二部分开始交代过度教育的概念,即个人的受教育水平高于工作所需,从事了与自身受教育水平不匹配的工作,导致高才低就,或者出现了高学历失业人群,造成了人才相对过剩。通过以美国各职业的教育准入要求为测度基准的方法来测量中国的过度教育,发现我国过度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5. 参考文献
[1]叶润欣,徐水晶.过度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1):85-86.
[2]陈磊,刘夏.高等教育产业化视角下对文凭与过度教育的反思与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1):16-20.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