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选题背景南沿江城际铁路是沪宁间继京沪高铁和沪宁城际之后沪宁通道的第三条高铁,江苏省又一条东西向快速交通走廊。
线路始于南京江宁,始发南京南站,途径镇江句容,常州市金坛区、武进区,无锡江阴市,苏州张家港市、常熟市,止于在建的沪通铁路太仓站苏州太仓市,全线客运专用正双线,设计时速350千米/小时。
本课题选取其中武进站,课题为设计武进站站前广场,要求融合当地人文文化,将自然地理和文化民俗与景观设计结合,设计一个浓缩当地特色并契合高铁文化的站前广场。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1.课题关键问题沿线各场站所在城市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发展沿革、物产风貌、民俗风情、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等相关领域实地系统调研和资源条件分析。
提炼每个沿线城市发展脉络、文化内核和城市精神;从场站定位和地域文化内涵挖掘角度对站房建筑形态进行解读分析,在尊重主体结构外部形态前提下,对造型元素进行符号化提炼,对装饰风格进行符号化,对材质色调进行选样,对大样做法进行深化;从站城融合、文化契合的高度,从城市客厅立意入手,重新梳理站前广场的空间格局和交通组织,并就体现所在城市地域性文化,塑造所在城市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节点做法进行站前广场的设计。
2.难点(1)对城市文化传承性的表达需要深入挖掘,避免设计趋同化。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结构逐步细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张,高铁站前广场的枢纽功能愈发清晰,以往的空间附属模式已无法满足其现有的性质定位,因此,将高铁站前广场作为独立的城市公共空间纳入城市整体空间体系已成为一种共识[1]高铁站前广场一方面承担着站点大批量的人车疏散功能,维持着城市交通的快速运转;另一方面,也作为城市重要门户空间弘扬着城市的物质与精神、展示着城市的风貌与魅力。
在党的十八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随后文化治国、文化强国的理念越发深入人心;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颁布,要求深入挖掘城市文脉,鼓励设计传承城市文化,通过凝练凸显特色的经典元素,合理应用于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这就对站前广场的景观塑造提出了更高的文化诉求[2]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抓住武进地域特色,在武进站站前广场的景观塑造中避免出现千站一面的现象,与所在城市风貌相融合的场站风格、与城市空间相结合的场站格局、达到场站整体环境与城市历史底蕴和发展文脉相匹配的和谐统一、充分实现站城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2.场地概况武进站位于武进国家高新区凤栖路周边地块,站房面积1.2万平方米。
4. 研究方案
1.设计方案本案依托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构建文化景观广场,需要将设计与车站建筑和周围交通流线作为整体考虑。
围绕站城融合、场站一体、层峦叠嶂 海绵城市打造具有武进特色的站前广场。
2.研究策略宏观层面通过对站前广场的城市背景与周边环境的分析研究,运用因地制宜,挖掘彰显城市特色的策略,为武进站前广场的景观塑造奠定较好的文化基础; 中观层面针对广场自身,分别从用地规模(整体规模、平面尺度)、交通流线、功能空间(功能分类、布局模式)进行研究,运用整体把握,分化空间,适地形成情感共鸣的策略,营造宜人的用地规模、适地性的交通组织、人性化的功能空间,吸引人群的进入使用,唤醒地域认同感; 微观层面在充分挖掘城市特色、合理整合广场公共空间的前提下,运用高铁站前广场的各项景观元素(硬质景观、软质景观、景观照明系统以及标识引导系统),依据细节设计,凸显地域人文环境的策略,通过地面铺装多元化、广场植物本土化、水景小品主题化、照明标识人性化的具体手段来完善文化传承性景观的塑造。
5. 工作计划
第一周:根据选题要求进资料归拢、查询与收集第二周: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并撰写开题报告第三周:研究电子地形图,并查找相关设计案例第四--六周:进行方案构思、提出概念设计并进行初稿设计,初稿设计必须以手绘草图形式体现第七周: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第八周:设计方案定稿并进行鸟瞰图的绘制和局部调整第九周:进行方案分区放大详图、竖向设计及种植设计第十周:进行重要节点效果图的绘制,并进行方案的局部调整第十一周:进行铺地、亭廊等小品的细部设计,并进行设计报告的撰写第十二周:细化和深化方案设计,进行A0展板和A3文本的设计工作第十三周:完成毕设硬件或图纸验收、论文评阅、答辩资格审查及规范化检查等工作第十四周:完成答辩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