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唤醒度对注意偏向和知觉偏向的影响——基于点探测范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3-10-13 08:52: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注意偏向是指个体在注意过程中对某种信息的偏好性加工,表现为个体对刺激的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信息流中选择某类信息的认知过程(Weierich,Treat, amp; Hollingworth, 2007)。当个体出现注意偏向性时通常会对特定的刺激产生特异性的注意处理分配,以便个体对某些重要性刺激及时地做出针对性反应。现有的对注意偏向研究中使用最多的范式是点探测范式,传统视觉点探测任务主要考察对象为注意资源在空间分配上的特点。通常点探测范式的设计方案是计算机屏幕上呈现成对词语,分别为中性词和消极词,两个词按上下位置排列。被试要在刺激呈现后,大声读出出现在屏幕上方词语。随后,被试需快速对剌激消失后出现在任意词出现过的位置探测点做出按键反应。综合已有对注意偏向的研究发现,注意偏向研究早期,研究者关注的是个体对特定客体是否存在注意偏向,经典点探测范式能够对此进行较为有效地评定;后来研究者开始关注得到注意偏向的具体成分、时间进程等,改版点探测范式便在经典点探测范式的基础上应运而生;近年来,临床心理学研究发现注意偏向不仅是心理障碍的症状或结果,很大程度影响着心理问题的产生和维持,于是注意偏向训练受到临床领域及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Macleod,Mathews和Tata(1986)最先釆用点探测范式研究临床焦虑障碍患者对负性剌激信息的注意偏向。该研究发现负性剌激比中性剌激更吸引人们的注意,即负性注意偏向。这种注意偏向也反映在对情绪性信息的加工中。情绪反应是人类重要的神经功能活动之一,能否快速而有效地识别情绪,对个体的生存具有重要社会意义。例如,我们会对面带微笑的人产生趋向行为;而对面露愤怒的人产生回避退缩性行为,这是因为负性情绪携带了潜在的危险信息。在注意实验中,研究者们发现,与不带情绪色彩的刺激相比,具有情绪含义的刺激更易捕获注意,占用注意资源,引起个体的注意偏向(白学军, 贾丽萍,amp; 王敬欣, 2013)。以前的点探测研究表明,与威胁相关的面孔线索(例如,恐惧和愤怒的面孔)会导致空间注意的偏向,因为当情绪面孔线索的位置与目标位置匹配时,参与者对后续目标的反应比当它们不匹配时更快(Bradleyet al., 1997; Holmes, Green, amp; Vuilleumier, 2005; M amp; S, 2008)。Bruno R. Bocanegra等人(Bocanegra,Huijding, amp; Zeelenberg, 2012)的研究结果显示当恐惧线索的位置与目标的位置匹配时,参与者的反应速度比恐惧线索和目标的位置不匹配时快12毫秒。即经过情绪性刺激提示后,被试对目标的反应出现了注意偏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研究内容

首先,明确线索情绪类型和目标空间频率的操作定义;其次,实验采用的是点探测范式,共有两个实验,分别研究注意偏向和知觉偏向。实验一研究注意偏向,自变量为情绪线索类型(中性匹配vs低唤醒负性匹配vs高唤醒负性匹配)和目标空间频率(高频vs低频),均为组内变量。其中,匹配意味着情绪线索的位置与目标的位置一致。因变量是被试判断目标(Gabor斑块)旋转方向的反应时。实验二研究知觉偏向,自变量为情绪线索类型(中性vs低唤醒负性vs高唤醒负性)和目标空间频率(高频vs低频),均为组内变量。因变量是被试判断目标(Gabor斑块)旋转方向的反应时。实验一中呈现的两张情绪面孔不一致,而实验二中呈现的两张情绪面孔一致。两实验的无关变量为被试利手情况、年龄、性别、情绪和精神状况等,实验通过Eprime 2.0实现。

本实验中将面孔情绪作为范式中的线索。实验一中两张情绪面孔的效价并不一致,因为注意偏向更多的关注注意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分配;实验二中两张情绪面孔的效价一致,同时为中性或同时为负性,因为知觉偏向更多关注在某种情绪条件下对目标的加工情况,而非位置。在这样的实验设置上,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各个因素的主效应是否显著,即情绪线索类型(两实验对自变量的命名一样,但其中分类水平不同)对反应时的影响,以及目标空间频率对反应时的影响。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探讨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若确定有交互作用,还需进一步探讨每个因素水平的简单主效应,即在目标空间频率为高频或低频时,不同的情绪线索类型对反应时的影响分别是如何变化的,这些问题都将在本实验中进行进一步探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1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是实验法。

3.1.1被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白学军, 贾丽萍, amp; 王敬欣. (2013). 抑制范式下的情绪注意偏向. 心理科学进展, 21(05), 785-791.

戴琴, amp; 冯正直. (2008). 神经质人格对情绪词注意偏向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04), 361-363.

李超. (2017). 情绪对自我信息知觉加工偏向的作用机制. (硕士), 上海师范大学.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4-2024学年第一学期

1、第18周(2024年1月6号前),同指导教师一起确定论文选题。

2024-2024学年第二学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